鋼琴導師:教的不只是音樂
今期《科學人》雜誌刊了一篇關於親子互動治療(Parent 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,簡稱PCIT)的文章,看過後突然有感而發,想起自己教過的學生中,也有一些出現偏差行為的小孩子。
PCIT源自美國,是一種用以處理學童不當行為的分階段輔導方法,初期會著眼於重新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,之後便會讓家長透過訂立限制及規範來矯正孩子的偏差行為。
教學無針對性 結果兩敗俱傷
很多人以為樂器導師專責就是教導關於音樂和樂器的知識,但事實上,我們需要處理的還有學生情緒和行為等等細節。有些小孩特別安靜、有些愛無理取鬧、 有些喜歡挑戰導師,有些會把導師當成「透明人」,一般來說,如果沒有針對個別學生的情況來調整教學方法,那只會落得「兩敗俱傷」的局面:學生學不到甚麼、 導師也教到心灰意冷。
PCIT過程中有一個鼓勵家長讓小孩做主導的階段,通過每天預留一段時間給孩子作主來增進感情,細節包括有讚賞、模仿和描述小孩的良好行為、覆述他們的說話,以及時刻表現投入、避免指令、發問和批評,這些方法都可以令小孩感受到你重視他、明白和接納他正在做的事。
導師適當放手 提升學習興趣
舉個例子,教導比較年幼的學生時,導師其實不需要整堂都做主導,有時候飾演一個一同學習而不是指導的角色,放手讓學生談論或練習學過的東西,反而比起嚴格規定他們每堂要做甚麼更能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。
任何人都應該有享受音樂的權利,如果小孩因為偏差行為而錯失學習機會,那就太可惜了,所以即使導師只是每星期見學生一次,我們還是希望可以好好引導他們走上正軌。